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孕妈百科 > 正文
冰箱里暗藏这种病菌可造成孕妇死胎 孕妈要警惕
网友分享:Kitty
2016年07月28日 17:05来源于:杭州交通91.8
分享:

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冰箱就成了储藏食物最好的地方。可是如果长期不清理冰箱,会导致各种病菌滋生,对人体健康有害。尤其是李斯特菌,其可造成孕妇死胎,孕妈要警惕了!

食药监总局日前发布了《关于预防李斯特菌污染食品的风险提示》,称该菌已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容易被这种细菌感染的,就是孕妇、胎儿、婴儿、老人和免疫低下人群,并且杀伤力强大。

什么是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s)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易通过各种途径发生播散,可造成多种食品的污染。人感染李斯特菌,可导致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疾病,也可造成孕妇死胎。

冰箱里暗藏这种病菌可造成孕妇死胎 孕妈要警惕

蓝绿色的菌落为李斯特菌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冰箱中的杀手:怕热不怕冷

李斯特菌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可以寄居在人的肠道内。它有个外号叫冰箱杀手,因为它在0-45℃都能生存,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这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做不到的。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人,有64%可以在他家里的冰箱中找到这种细菌。不仅如此,它还具有耐干燥、耐高盐环境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它的生命力比较顽强。但是李斯特菌并不耐热,巴氏灭菌、烧熟煮透这些简单的措施就能对付它。

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最容易被污染

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十分常见,土壤、水和健康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因此污染食品也很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研究数据,最容易污染的食品是: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生奶和软奶酪)、水产品、即食食品(比如熟肉)和蔬菜。在中国,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是李斯特菌最容易污染的,因此国标要求不得检出。

欺软怕硬 健康成年人感染不会有严重后果

柿子赶软的捏,李斯特菌对孕妇和胎儿、婴儿、老人和免疫低下人群杀伤力很强。

例如2011年,美国因为甜瓜污染单增李斯特菌,导致波及全国的疾病爆发。最后共导致147人生病,33人死亡,另有1名孕妇流产,其中死亡的人很多是独居在家的老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爆发。

冰箱里暗藏这种病菌可造成孕妇死胎 孕妈要警惕

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美国发生10多年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资料图)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李斯特菌感染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携带病菌也不会发病。

孕妇感染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0倍

李斯特菌感染人类的概率并不是很高,大约几十万人才有一个,但孕妇感染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左右。

根据北京妇产医院的数据,2010-2011年妊娠期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率为44/10万。看起来似乎概率不高,但一旦感染,后果可能很严重,尤其是在怀孕的前中期。根据世界各国的文献数据,孕妇如果感染单增李斯特菌,流产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新生儿(早产儿)的症状多为败血症、脑膜炎,死亡率高达30%~70%。2000~2009年,内地记录在案的新生儿单增李斯特菌感染25人,56%死亡(14人)。

李斯特菌早期症状不明显 不易察觉

或许你会问:威胁这么大,我咋不知道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孕妇感染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而且过几天就好,所以不太容易引起重视。

李斯特菌入侵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潜伏期可以有数周,入侵胎盘和胎儿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2个月。很多情况下,当出现胎停、流产和新生儿死亡,病人根本想不到和当初的“感冒”有什么关系。甚至一些产科大夫都不太清楚这一致命细菌。

如何对付李斯特菌?食物要加热煮熟

细菌是隐蔽的敌人,一旦你意识到了它的威胁并采取简单的保护措施,其实并不可怕。

对于健康成人和儿童来说,只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点”(生熟分开、保持清洁、烧熟煮透、安全温度、安全原料)就基本无忧。需强调的是,冰箱定期清理并做清洁,冰箱里的剩菜不能直接吃,需热透。

对于孕妇、老人或其他免疫低下人群,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喝未经巴氏消毒和彻底煮开的生奶。

不吃软奶酪,烤披萨、焗扇贝上的经过加热的奶酪除外。

不吃未经彻底加热的冷餐肉、火腿、卤肉等熟食(罐头除外),即使它们有密封包装或存放在冷藏条件。

如没有很好的卫生条件,一般不建议生食水产品。

出现发热、腹泻或感冒症状要引起警惕,如果吃过可疑食物,要向医生报告并积极检测感染原,必要时合理、足量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杭州交通91.8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