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市场新闻 > 正文
母婴益生菌品类在快速扩充,但相关标准比较粗放,活菌率仍是攻克难题!
行业编辑:智旻
2022年11月26日 09:12来源于:EBH母婴时代
分享:

在现在的消费市场中,“健康生活”、“品质生活”是众多产品所宣传的概念,也是现在市场中所追求的风向。益生菌市场也从此风向中快速崛起,虽然国内益生菌市场起步较晚,但是正在努力地追赶当中,尤其是成人益生菌市场发展势头猛烈。

另外,作为细分领域的母婴益生菌市场虽然浪花较小,但也在不断升级中,只是因为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的空缺,也让这一市场较为混乱,产品品类定位五花八门,大大提升了监管难度。并且母婴益生菌适用年龄有些模糊不清,不少产品并未标注,这也导致不少标注婴幼儿益生菌的产品存在着一些婴幼儿不可食用成分的出现,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所以母婴益生菌市场迫切需要规范化发展。

婴幼儿可食用菌株不断增多,但跨境购部分菌种并不在范围内

今年5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莱茵衣藻等36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其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获批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

公告显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原名称为“长双歧杆菌”)已被列入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也已列入欧洲食品安全局资格认定(QPS)名单的推荐生物制剂列表以及国际乳品联合会公报(Bulletin of the IDF 455/2012)的“在发酵食品中有技术必要性的微生物品种目录”。并且该菌株已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被批准用于婴幼儿食品。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卫健委批准的益生菌有30余株中,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已增至14株。包括瑞士乳杆菌R0052、婴儿双歧杆菌R0033、两歧双歧杆菌R0071、嗜酸乳杆菌(NCFM)、动物双歧杆菌(Bb-12)、乳双歧杆菌(HN019)、乳双歧杆菌(Bi-07)、鼠李糖乳杆菌(LGG)、鼠李糖乳杆菌(HN001)、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发酵乳杆菌(CECT5716)、短双歧杆菌(M-16V)、鼠李糖乳杆菌MP108以及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其中嗜酸乳杆菌(NCFM)仅限用于1岁以上幼儿的食品。

婴幼儿可食用菌种的不断增加,进而推动了婴幼儿益生菌市场的发展扩张,并且也扩大了婴幼儿益生菌的可创新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跨境购益生菌产品添加的部分菌种(菌株)并不在我国规定的范围内。比如Life space婴幼儿益生菌粉(6个月-3岁宝宝)宣称添加了10种益生菌,其中乳双歧杆菌BI-04、副干酪乳杆菌Lpc-37、罗伊氏乳杆菌1E1、婴儿双歧杆菌Bi-26、发酵乳杆菌SBS-1和鼠李糖乳杆菌GR-1并不在我国婴幼儿食品可用菌种名单中。

另外,英国品牌兰骑士好鼻子益生菌(适用人群:婴幼儿、孕妇、老人、成人),其主要菌株是罗伊氏乳杆菌GL-104、植物乳杆菌LPL-28、鼠李糖乳杆菌MP108/F-1、副干酪乳杆菌GL-156/MP-137/ET-66,同样不在我国婴幼儿食品可用菌种名单。

众所周知,国家对于婴幼儿益生菌要从菌株来源、临床证据、疾病研究等方面进行更严谨的安全评估,所以允许用于婴幼儿的菌种会更加具备安全性。而对于一些国家未经批准的菌株,给婴幼儿食用是否会存在短期和长期安全风险是未知的。

食用方式的多变

根据《婴幼和女性用益生菌市场现状调查》显示,2021年全球婴幼儿和女性用益生菌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74.77百万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829.79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60%。其中,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1年市场规模为119.13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25.09%,预计2028年将达到213.53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25.73%。

随着母婴益生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大品牌在创新和产品细化上开始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在包装、产品造型上不断优化。

目前,行业内较为火热的是益生菌粉剂,不管是成人益生菌,还是母婴益生菌市场粉剂型新品频繁上市。据了解,粉剂型益生菌是通过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加工而成,能够更好地保护益生菌的活性。

相对而言,粉剂型益生菌虽然现在有不少品牌都推出了即食款,但如果想要冲泡食用,对于水温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数产品会标有使用温水冲泡的字样,如果使用热水冲泡,益生菌活性无法保障。

而益生菌片剂在食用时较为便捷,但是大多数的适用人群是儿童;益生菌滴剂是液态益生菌,稳定性存疑,运输和保存的条件较多,打开后容易氧化,食用场所也较为受限;益生菌胶囊可以保护菌种顺利进入肠道,但胶囊就会让人联想到药,据笔者查询,胶囊型益生菌大多为跨境产品。而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运用冻干技术的婴幼儿益生菌含化糖。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的母婴益生菌也会更加便捷,在活性保存和稳定性上也会更加稳定。

更具针对性产品增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在2021年3月举行的中日益生菌健康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表示,我国益生菌产业正由初期向成熟期转变,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益生菌产业的健康应用提出了新要求。

现在的母婴益生菌市场中产品也正在向着多元化发展,针对婴幼儿、儿童消费群体推出的产品有助肠道消化、开智、伴敏、抵抗力等,而针对孕妇益生菌大多数为肠道益生菌。

虽然针对性种类开始增多,但大体还都是固体饮料产品,不仅在宣传尺度上有一定问题,而且对于固体饮料的益生菌活性无法保证的,大多数产品只标有益生菌活性。当然,在母婴益生菌市场中也有保健品,大多数都是针对肠道消化方向的。

据了解,在国外的益生菌市场中,关于减肥、提升免疫力、皮肤保湿、牙周健康、预防过敏、降尿酸、情绪健康、保护视力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关的益生菌产品。所以国内的益生菌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因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不管是在细分领域上,还是在活性益生菌方面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适用年龄模糊不清,部分成分婴幼儿不可食用

根据笔者查询市场中所售卖的益生菌发现,不少产品都未标出食用年龄或是食用人群,并且这类情况在益生菌市场较为常见,作为细分领域的母婴益生菌市场也拥有这一特征。

笔者询问安琪纽特官方旗舰店客服,安琪纽特开智布拉杜酵母益生菌的可食用人群时,回复该款产品更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但笔者并未在包装上看到标识,并且在其宣传页面还标有婴幼儿可食用的菌株字样,容易让消费者造成误解。

可食用人群不表明可能会造成婴幼儿食用不在可用范围内益生菌的情况,众所周知,国家对于婴幼儿的饮食是较为看重的,部分成分是有明确规定婴幼儿不可食用或是婴幼儿的某类产品不可添加的。

比如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木瓜蛋白酶等酵素多用于食品加工助剂,被要求应尽可能降低使用量及残留量,且残留量“不应在最终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

根据笔者查询必慧龙酵素三益菌的产品配料中最后一位是木瓜酵素成分,而木瓜酵素通常在食品工业上用来水解蛋白当中。另外,这款产品也并未标注可食用人群,笔者在询问其客服时,客服表示该产品是食品级,宝宝都可以食用,笔者在追问6个月以下宝宝能否食用时,该客服也表示肯定。

母婴益生菌市场可食用年龄、范围是较为模糊的,产品中不少都没有准确标出适用人群,在宣传上可食用人群会偏广,这是益生菌市场一直以来的痛点,未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90%益生菌产品没效果?

益生菌是否有效果也是一直被讨论的问题,针对生产技术、菌种、活性等综合因素才能够得出结论。

2019年3月,有媒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11款主流益生菌产品显示,汉臣氏益生菌粉(四联菌)、童年时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级益生菌粉产品中的活菌数分别只有宣称值的6%、26%、44%。可以看出大多数标注出活菌数并不代表食用时的活菌数,甚至连一半都无法达到。

此前,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马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由于益生菌研发属于尖端科学,国内外尚没有相关标准,很多专业机构都无法对产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种类以及活菌数量进行辨别,这也导致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据我们摸底调查,市面上90%的益生菌产品中活菌含量非常低,甚至没有,这就导致消费者服用一些产品后没有效果。”

因为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母婴益生菌市场入局门槛较低,市场上所销售的产品五花八门,品质不一。

2001年,原卫生部发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要求,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存期内活菌数不得少于100万CFU/ml(g),即单位含量需达到百万级别。但直至现在,关于普通益生菌食品的活菌标准还是处于空缺状态。

2019年发布的《益生菌申报和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此后申报保健食品中的益生菌需明确菌株号。该意见稿的推出也让益生菌市场有所完善,但其中提到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申报需做的耐药性试验方式,截至目前还未给出明确方案。

今年11月8日,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技术委员会发布《食品用菌种制剂》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了食品用菌种制剂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此外,该标准(征求意见稿)系首次在标准中对“益生菌”进行了明确定义,并针对不同种属的微生物规定了相应的活菌总数计数规则及方法。

认知&浅评:可以看出,益生菌市场标准正在不断进行完善,随着市场规模和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也迫切需要益生菌标准的统一和完善。只有拥有更加严格的规定,益生菌市场才能够有序、规范竞争。部分企业对于功能型益生菌、创新型益生菌的研发才有积极性,行业标准对于企业的研发热情是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

EBH母婴时代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