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婴童网
招商
品牌
商机
展会
产品
企业
资讯
专题
视频
店铺
开店
经销商
婴童网首页 > 母婴资讯 > 行业观点 > 正文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行业编辑:颖子
2021年01月22日 10:33来源于:乳业资讯网公众号
分享:

2016-2018年是中国乳业转型调整的三年,2018年后现代奶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奶业的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奶牛单产方面,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 2019年,我国奶牛单产已经达到7.8吨/头, 与2007年相比有显著提升,目前世界排名第6。随着单产的增加,中国生鲜乳的产量恢复提升速度也非常快,2019年的我国生鲜乳产量3201万吨,2020年中国的生鲜乳产量预计可以达到3400万吨。全国畜牧总站、畜牧业预警监测团队专家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商品化生鲜乳产量超过2000万吨,2020年预计增加约200万吨,将达到2208万吨(图2)。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1999~2019年平均单产变化情况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2:2012~2019年商品化生鲜乳产量变化情况

来源:全国畜牧总站、畜牧业监测预警专家团队,E:预测值

中国奶牛养殖业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三北”地区的产奶量占全国牛奶产量的82%(图3)。据统计,2019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存栏大于100头)比例达到64%,规模养殖集中于“三北”地区,占该地区总存栏的77.6%,可见,三北地区的规模化的比例是高于全国。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奶牛存栏,从2012年起均超过1000万头,2019年存栏1037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显示,荷斯坦奶牛的数量只占全国的奶牛总数的约50%,此外还包括新疆褐牛、奶水牛以及牦牛等泌乳母畜。我国规模化牧场主要以荷斯坦奶牛养殖为主,在转型调整期间,我国荷斯坦奶牛的存栏下降超过40%,2019年仅剩471万头,预计2020年有所增加,有望接近500万头。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3:中国生鲜乳生产分布情况(左)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分布情况(右)

中国规模牛场的机械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深。目前中国90%的规模化牧场使用TMR饲喂技术,全国共有TMR搅拌机1万多台;我国机械化挤奶率达到100%,大多使用并列式、鱼骨式和转盘式挤奶机,大约不到20家企业使用机器人挤奶,与奶业发达的欧洲国家相比,我国使用挤奶机器人的比例较低,预测未来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尽管目前全国行业内现代化牧场软件的应用较为普遍,但软件和硬件的连接、数据的综合分析系统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普遍缺少智能化管理系统,80%的奶牛场还处于简单的统计分析并生成工作单阶段,未来国内的智能化软件应该着重发展决策和判断环节的使用。

种养一体化发展仍有待提高。国家奶牛产业体系对国内126个规模化牧场、近70万头奶牛的调研数据显示,其中只有64个牧场拥有配套饲料种植土地,占比仅50.8%。这64个牧场中,30个牧场自有土地,31个牧场通过流转租用获得土地,3个牧场两者皆有;65%的牛场种植青贮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64家牧场中,只有29个牧场每头牛的配套饲料用地面积大于2亩,可见,目前我国的饲料用地现状与标准要求(即一头牛配套4-6吨青贮的标配量),还相差很多。此外,针对这些牧场还进行了规模化牧场粪污利用方式的调研,结果显示,61%的牧场将粪污进行还田利用,12%进行有机肥销售,14%的牧场将粪污处理后作为卧床垫料,13%进行生态种养。

生鲜乳质量已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近些年随着我国规模化牧场的发展,生鲜乳质量已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规模牛场的生鲜乳合格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生鲜乳质量水平已经达到欧美标准,生鲜乳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国内部分团体制定了团体标准,乳企均有严格的企业标准,对生鲜乳的各项指标要求均高于国标,企业标准还额外对热稳定性、解抗剂、黄曲霉毒素、掺假等指标做出了要求,2019年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产品标准 生鲜乳(T/SFLA001 2019)》。

液态奶仍是我国乳制品的主流。2017-2018年,受原料奶生产、生乳价格、乳制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乳制品总产量持续下滑,在产业政策支持和企业转型等多方调整下,2019年乳制品产量开始企稳,比2018年增长1.2%,目前看来,2020年的整体情况也好于2019年,2020年乳制品产量的增幅大约3-5%(图4)。销量方面,2019年,我国规模乳制品企业565家,销售总收入3946.9亿元,其中,21家上市乳企的总体规模达到2586.98亿元,中国乳业前三名:伊利、蒙牛、光明营收约占全国乳制品行业总销售收入的48.5%。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4:2009-2019年中国乳制品加工量统计

中国乳制品消费量不断增长,但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低,消费结构仍不合理。2000-2007年,我国人均乳制品占有量折合生鲜乳从8.4kg增长到24.5kg,年均增长16.5%(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人均乳制品占有量折合生鲜乳达到34.3kg,与2008年相比年平均增速2.8%(平稳增长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还是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同时,黄油、奶酪、奶粉等非液态乳制品的消费量也远低于日本、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地区。中国液态奶与干乳制品人均消费比例接近6:4,日本该比例为5:5,新西兰该比例为1: 9 ,欧盟、美国等3:7……所以,未来中国如何从“饮奶”转为“吃奶”是奶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奶酪等干乳制品对原奶的消耗能力很强,转变乳制品消费结构,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稳定原奶需求的波动性。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5:2018年全球主要奶业国家乳制品消费结构(数据来源:OECD)

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缩小。2005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出现明显增长之外,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8年人均消费量16.50千克/人·年,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持续增加,到2018年人均消费量达到6.90千克/人·年,比2005年增加141.3%,城乡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差距也从2004年的超过16千克/人·年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10千克/人·年(图6)。由此可见,乡村振兴规划和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对国内乳制品消费和市场开拓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近些年农村的乳制品消费量增加幅度较大,未来三四线城市也成为了乳制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6:2000—2018年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量(来源:OECD)

优质牧草仍需大量进口。2015年以来,我国干草进口量持续处于高位,牧草出口贸易近年来接近于零(图7),优质干草缺口将长期存在,奶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干草仍需大量进口,进口国主要包括美国(75%)、西班牙(18%)和加拿大等其他国家(7%)。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7:2008—2019年我国苜蓿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牛数量增长。2015-2017年进口牛数量有所减少,但随着结构调整的结束,2018年起,进口牛数量有所恢复,2019年增加到近20万头,预计2020年将接近25万头,其中种牛进口源集中在澳洲和新西兰,随2017年国内冻精补贴政策取消的影响,进口牛冻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牛冻精进口金额为4198.4万元,其中美国占82.3%(图8)。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8:2008—2019年我国牛的冻精进口总额增长情况

乳制品进口总量增长。我国乳制品进口地主要集中在新西兰、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进口的所有品类中,鲜奶进口量增长最快,由2012年的不到10万吨,一直增加到2019年的接近80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额增长最快。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9:2000-2019年国内乳制品进口量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0:2000-2019年国内乳制品进口额

中国奶业快速增长:警惕潜藏的危机和挑战!

奶业行情趋好,利润空间逐步增加。从2016年起,周期转换使奶价呈现“U”形变化,2016-2018年,奶价持续走低,从2018年开始原料奶收购价逐渐上涨,生鲜乳成本维持低位;2020年10月原料奶收购价格达到4.10元/kg,达到本轮景气周期的高点,公斤奶利润空间达到0.65元/kg(图11)。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1:2010~2019年规模牛场生鲜乳价格、成本监测(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家示范牛场监测数据)

尽管如此,我国公斤奶成本仍高于IFCN统计的国际成本,且存在一定悬殊(图12),这依然是我国奶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更好的控制国内成本,国内养殖企业应该注意节本增效。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2:2010~2019年规模牛场生鲜乳价格、成本监测

造成公斤奶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各种饲料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2020年以来玉米期货上涨了40 %以上,目前约2600元/吨,达到10年价格的新高点,2019-2020年豆粕期货价格维持在3000元/吨以下,但是随着近期玉米价格的上涨,豆粕价格上涨到3300元,目前仍有上涨的潜力;2020年1-10月我国进口苜蓿草111.99万吨,同比增长6.73%,苜蓿草进口价格也在持续上涨;2020年1-10月进口燕麦草26.62万吨,同比增长31.41%。2016年起,国内玉米青贮的成本逐年递增,2020年很多地区的玉米青贮成本甚至超过500元/吨。据推算,青贮价格每提高0.1元/公斤,青贮的日粮成本可增加2.5元/公斤,可见,青贮价格的增长对饲料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牛场建设和进口奶牛速度加快。据统计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活牛19.9万头,2020年预计20-25万头,目前进口奶牛价格已超过2.4万元,已处于历史高位。大牧业集团存栏、产量上涨。2017-2019年,前40个主要养殖集团奶牛存栏增长8.3%,牛奶产量增长27.3%,集团模式是我国奶牛养殖最主要的发展方向,2018大牧业集团奶牛存栏比2017年增长6.7%,2019年比2018年增长1.6%,2020年增长加速。与此同时,产能快速扩张也带来产能过剩的隐忧。到2020年,国内自繁扩群和进口奶牛使总存栏量增加,每天也将带来1.07万吨的增产。基于目前形势分析,每年原奶复合增长率可达11%,2-3年后可导致供过于求。

新机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宏观形势复苏和政策支持。相比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我国一季度经济下跌6.8%,但二季度经济增速恢复至3.2%,全年可以争取3%左右的增长。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3: 世界GDP的增长预测

政府关注和重视奶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奶业发展和乳制品消费,可以看出国家对促进奶业振兴,提升居民乳制品消费量的决心。2016 年10 月1 日起开始施行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从备案制改为注册制,提高了准入门槛,完善了对生产资质、注册程序、标签等的规范化管理,限制企业品牌数量,可以看出政府通过严格的监管,规范管理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截至2019年,国内有109个工厂306个系列通过注册,国外有47个工厂98个系列通过注册,约20%奶粉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新冠疫情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奶业振兴工作,据中国奶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中央及相关部委累计发布奶业相关政策达72条。

低温奶和消费升级将提升本土奶源增速。低温奶市场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14.7%;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5.6%,其中巴氏奶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8.8%。未来低温液态奶按10%-15%的年增长率计算,2025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将翻一倍,新增量需要生鲜乳为原料进行加工,每天需要生鲜乳增量1.4万吨,将会大大拉动养殖业(图14)。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4:我国低温液态奶市场规模展望(万吨/年)

产业链一体化持续推进。乳企扩大自有、可控奶源基地比例,养殖集团奶源大部分被锁定。乳企一体化奶源占比持续提升,大牧业集团供奶占日收奶量的50%以上,原奶质量更高,龙头乳企在2020年基本完成大牧业集团的奶源掌控,布局、控股牧业集团——中国产业链利益联结的新模式,产业一体化提速,奶源结构升级——中小牛场一体化尚无破局,未来奶业低谷期面临风险加大。

李胜利:中国奶业的发展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

图15:龙头乳企奶源一体化率

展望未来

养殖业方面,规模化养殖仍将是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达到75%左右;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乳企投建、并购、参股牧场,上下游进一步融合,重视和支持家庭牧场的稳定经营和发展,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2019 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印发《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重点支持奶农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发展;奶牛养殖的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部分牧场因此退出行业,畜牧业征收环保税的政策将开始执行;中美贸易战造成美国进口牧草价格提高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美国进口乳制品也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乳制品加工方面,将优化乳制品结构,提升产品价值,培育新的增长点;持续严格监管,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高水平;中国乳品企业布局海外,发力国内;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乳制品消费方面,需求量增速将放缓,低温奶及高端乳制品增长趋势明显,婴幼儿配方乳粉需求将持续降低。

乳制品贸易方面,乳制品进口增速将逐步趋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望成为新兴乳制品贸易伙伴,奶酪进口及婴幼儿配方乳粉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

奶业科技方面,集成创新后裔测定和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技术,广泛利用国内外遗传资源;提升优质粗饲料生产技术;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降低牛奶生产成本,提升奶业竞争力;集成牛场减排和奶牛粪污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奶牛疫病防控综合技术研发;加强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加大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发。

本文根据中荷奶业发展中心7周年庆典中李胜利教授的报告内容整理。

文稿整理:韩萌

乳业资讯网公众号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